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,春季对应五行中的木,木遇春而旺,而人体五脏之中,肝脏属木,故春季易使肝旺。若肝气过于旺盛,则可能出现烦躁易怒、头晕、目眩、耳鸣等不适,同时一些慢性肝病患者也易在春季症状加重,因此春季要重视养肝护肝。
古语云“百病生于气”“大怒伤肝”,言明情志与肝脏健康息息相关。如果经常处于烦躁易怒、激动亢奋或低沉抑郁的状态,久而久之,可导致肝阳上亢或肝气郁结,诱发肝病或加重原有的肝病,常见的症状有胸胁不适、失眠多梦、烦躁易怒、眼干、耳聋耳鸣、口干口苦等。因此,春季养肝第一步要保持心情愉悦、身心平和的状态,则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,气血调和,肝气顺达。
《黄帝内经》曰“人卧血归于肝”,肝藏血是肝脏的主要生理特点,人体在躺卧时血液较多地流向肝脏,可以更好地发挥肝藏血的生理功能。因此,养肝最好的办法就是规律作息,适当运动。春季更宜衣着宽松、舒适,放松形体,早睡早起,晨起时可在庭院缓慢散步。
饮食中五味入五脏,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与五脏相对应,酸味入肝。对于肝阳上亢、肝火过旺的人,在春季应当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,否则容易助长肝气,使肝阳、肝火更盛。春季宜食“五谷中粳米、五果中枣肉、五畜中牛肉、五菜中葵菜”等味甘健脾之品,脾旺则肝健,可防止肝气、肝阳过盛。
根据肝脏生理特性及居民饮食特点,市民可尝试制作“龙桂瘦肉汤”,取五指毛桃30克、肉桂5克、生姜3片、麦冬10克,瘦肉适量炖汤,隔天一次。五指毛桃又名“五爪龙”,是岭南名药,益气健脾驱湿气;肉桂、生姜可温经通脉散寒气;麦冬能润肺清心,防止上火。
春季养肝按摩哪里?养肝的方法不只有食疗,其实按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养护我们的肝脏。那究竟该怎么按摩呢?
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,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。此穴可以按摩,也可以艾炙,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,可使头脑清晰、神清气爽。
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(即四横指),距胫骨前嵴1横指,当胫骨前肌上。取穴时,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,在腓骨与胫骨之间,由胫骨旁量1横指处即是穴。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,具有调理脾胃、补肝益气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之功能。
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,是一个火穴。肝属木,木生火,如果肝火太旺,就要泻其心火。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。春天肝火盛,会出现牙痛、腮帮子肿、口腔溃疡、鼻出血、舌尖长疱等症,多揉行间穴能缓解上述症状。
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。有人把它比作人体的出气筒,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,是肝经的火穴,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。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,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泻出去。取穴方法是,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处向脚腕方向推,推到两骨连接的尽头即是穴。按揉方法就是仔细找到最痛的点,然后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揉。
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,当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;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。此穴位为肝、脾、肾三者经脉交汇处,经常按揉对肝、脾、肾有保健作用。
肝俞穴位于背部,是肝的背俞穴。该穴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。肝俞与太冲搭配,在中医里属于“俞原配穴”法,能够补肝阴、养肝柔肝。它的取法是俯卧位,在第九胸椎棘突下,督脉旁开1.5寸处取穴。
太溪穴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。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该穴是肾的原穴,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。肝属木,肾属水,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,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。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,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。
除了日常养护外,肝病科近年引进人工肝技术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急性期。人工肝技术即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,是指借助体外机械、化学或生物性装置,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,使肝细胞得以恢复再生,以协助治疗肝脏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的医疗新技术。它能够为肝衰竭时的机体清除大量胆红素、胆汁酸及炎症介质等代谢毒物,促进肝脏功能的自行恢复,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急性期,并可为肝移植创造有利环境。
为传承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,协同肝病的防治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养生需求,肝病科相继开展脐疗、耳穴贴压、中药保留灌肠、穴位贴敷等多项中医适宜技术,在慢乙肝、脂肪肝、肝肿瘤、肝硬化腹水等疾病治疗康复方面效果显著,让人民群众获得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。